四川苗族属于大散居小聚居,但其服饰仍世代流传,保持着较为鲜明的地域民族特色,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步趋向现代化。
苗族服饰蕴含着历史印记、语言文化、社会特点、审美意识、区域风貌特征等诸方面的内容。
据贵州省博物馆吴仕忠教授历经三十年收集的《中国苗族服饰图志》载,全国不同苗族服饰共有173种款式。由于苗族居住分散,地域辽阔,形成服饰各异,四川苗族服饰也是色彩斑谰,绚丽多姿,古朴典雅。
清朝时期,四川苗族服饰逐渐有所变化,部分地区男装趋于汉化,男人穿长衫子,有蓄留长辫的,但不普遍,珙县、筠连、兴文等少数地区,妇女也有剃头、蓄长发于头顶、额蓄刘海、或用头发索包头,再缠长帕等装束。
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四川苗族服饰按照地域,在用布、色彩、花纹,保持了较强的稳定性。改革开放后,服饰的稳定性被打破,服饰在颜色布料选择,花饰类别上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销售的各类布料和各色花边都可以成为他们点缀和美化服饰的用料,男子装束已基本趋于社会大众化,只有在婚礼、丧葬、节庆活动中,才能看到男子着传统装束。女子服饰则得到了较好的保留和发展,根据田野资料调查采集和相关学者认定,四川苗族服饰共有十种代表性的装式,即:
珙县王武寨式:
妇女头包花巾,呈M角状,外缠白帕压额,穿左襟花衣,衣长齐胯,下着蜡染彩花百褶裙,系花围腰,腰间系花飘带,缠黑色布裹腿。近年来头饰已逐渐向珠帘式改变,缠裹腿亦改为穿黑色紧身棉毛裤代替。王武寨式服装,是珙县苗族的标志性服饰,流行于珙县和兴文玉秀等地。
兴文县九姓式:
妇女头饰用十多根发索与发辫缠头,再包八九层头帕,或用竹圈裹黑帕,中层复缠白帕,最外边沿拴挑花勒子,前额垂彩穗吊珠,帕尾一截绣花,打结后垂于后背,头顶用花巾覆盖遮搭。上装胸襟托肩饰压条及挑花宽饰,双袖筒另属,穿时再套上桶饰袖套。腰拴绣花飘带于后,正而拴绣花短围腰于胸前。平时穿裤,隆重场合穿裙。九姓式服装,在兴文县除大坝芭茅湾、黑林坝外,全县几乎都是这种款式。九姓式苗装在四川具有一定代表性,清朝乾隆十六年(1751),朝廷曾汳画匠在九姓苗寨画“苗人”“苗妇”像,编入《皇清职贡图》一书,并配有文字记述,这是四川最早记录苗人服饰的画像。1943年,民国“中央研究院”芮一夫曾到古宋县(现兴文县)九姓苗寨拍摄苗族妇女服饰照片,现存于台湾研究院,也是反映这一地区苗族服饰最早的相机黑白照片。上世纪末,九姓苗装又收入《中国苗族服饰图志》173种款式之一。
筠连县高坪式:
妇女头包黑帕,穿右襟青色长衫,前摆长至腰,后摆长至胫,后摆下沿有花边,镶红、黄、绿、蓝花色。蜡染百褶裙尾拼竖条形花边,与上衣后摆花边相接,互为映衬,美观和谐。黑色绣花围腰,拴绿色丝质腰带,带尾打结垂于后,裹青色绑腿,近则改为穿紧身裤替代。头饰也有挑花几何图案方块型帽式,现已逐渐改为珠帘式。男子包青帕,着麻布长衫,拴绿色腰带。高坪式服装,古朴端庄,流行于筠连县苗区。
叙永后山式:
妇女头缠青丝帕,年轻者于外层缠挑花勒子。前额垂彩穗或吊珠,彩穗以花毛线扎制而成。身着刺绣五彩花鸟饰或各色花纹衣襟,盘肩和双袖配套。下着蜡染绣花绉裙或百褶裙,裙边镶嵌红布条,膝下缠白布绑腿。男子头包白底花布帕,衣衫与腰带素色无花。流行于叙永后山和兴文大坝芭茅湾、黑林坝等地。
叙永摩尼式:
妇女挽发为圈,以朱红线盘于头。身着右方准大襟,襟过肘,袖部刺绣花鸟图案,外套无扣天袖对襟,长至膝盖,双肩饰花。背后合拢处系围腰和腰带。围腰上端绣几何图案,腰带上饰块状花纹。后背垂吊红色丝穗和四幅绣有花纹的飘带。下着蜡染百褶裙至膝,围腰和腰带下露出裙摆少许,膝下缠白布绑腿,男子着麻布长衫。
古蔺箭竹式:
妇女头包黑色羊毛织帕,帕长丈余,缠绕如盘,外缠黄色饰花条帕于正前,并佩插银簪、项链等饰物。上衣以蓝色布为底,胸襟饰大块挑花几何图案,长宽约尺许,以黄色菱形为主纹,并点缀红、绿色小花。裙为蜡染麻布,镶长三寸、宽二寸的红布条或红花布作边,再镶嵌宽窄不同的黄布条相配。裙外系衣服色调相谐的围腰,多以青、蓝色布为底,上拼兀型黄色花边条带,后腰系两端挑花或绣花的腰带,膝下缠白布绑腿。男子头包饰花头帕,头发四散露于帕外,身着深蓝色长衫至踝,外套天蓝色右袱衣。有长袖过膝,露内衣尺许;有短袖宽襟,领面挑绣黄色图案与女装同。腰系黑色腰带,两端镶尺余黄色饰花片垂于后腰。箭竹式,流行于箭竹、乌龙、大寨、桂花、德耀等地。
古蔺观文式:
妇女挽发髻于额前,外缠两端绣黑色几何花纹的白色头帕,花纹置于前额长端,帕端配五彩镶边,插于后侧耸立。身着青色或蓝色对襟衣,多以麻布为料,胸戴梯形挑花胸围,上挂衣领,下与衣齐,领绣五彩花纹,腰系五彩挑花腰带,前后垂花卉环绕似珠帘。下着蜡染百褶裙,上下镶嵌红、黄菱形花布,中部镶红布条,肩披拼花图案彩色吊穗披肩,穗长过腰。男装衣衩高耸,为袖口外翻的青蓝色大襟衫,内衬白布,衣长至踝,领为长方形挑花披领,衣襟上角外翻露里。头帕和腰带与妇女相同,系法一致,缠帕时头发要散露于帕沿之外。观文式,流行于观文、龙山、双沙、马嘶等地。
古蔺石宝式:
男子蓄发挽于头顶,外包白帕,两端绣有花纹,帕长丈余;上着麻布长衫,下摆至脚背,年轻男子喜在衣领上镶绣花纹,也有着短衫者,系绣花或镶花要带;下着长裤,喜戴手镯,脚穿草鞋或布鞋。女子蓄长发不辫,梳成咎状盘髻于顶,头包白帕,帕端绣有花纹,上缀金属圆形太阳花;身着麻布对襟短上衣,外翻方领;下着中短百褶裙,裙边以彩布镶拼,宽约五寸;系花边吊尾腰带,缠白布绑腿,外沿粗若碗口;脚穿草鞋或布鞋;富有者胸挂项圈,圈悬银牌;戴戒指、手镯,吊耳环。石宝式,流行于石宝、丹桂、大村、龙山以东。
盐边红宝式:
妇女蓄长发,挽发髻于头顶,旧时包青色长帕,帕长数丈,层叠交叉均匀缠绕;近年改为头冠式帕型,内有垫圈,外缠青帕,交叉缠绕,层叠分明;头饰外环缠宽约两寸海贝饰彩带,带沿镶接彩色塑料或玻璃吊珠,海贝一般以梅花形拼接排列;头饰顶部直径宽约0.5米。着V字形对襟至胯短上衣,后摆镶接花边或彩布,方形绣花或镶花后翻衣领,衣襟饰花边或彩花布条,彩花或绣花布料镶接衣袖,衣料用彩花绸布或素色布料。白色或青色绣花、镶花百褶裙,花色多以红、蓝、花为主色,裙布多为棉纱布料。长方形挂颈式镶花花围腰,下摆与裙摆平行,围腰中段两边接彩色绣花飘带,系上后飘带垂于后背。系宽幅绣花彩布腰带,带端交叉插于腰间。旧时打白色或青色布绑腿,现多着紧身裤。脚穿短花袜,踏布鞋、胶鞋或皮鞋。男子头包青色或白色绣花长帕,交叉缠扎成圆形,直径尺余;身穿白色或青色背襟式素布长衫,下摆至胯;缠宽幅绣花腰带,带端有垂须;下着长裤,大裤脚尺余;脚穿胶鞋、布鞋或皮鞋。红宝式,流行于攀枝花盐边县红宝苗族乡及周围地区。
木里乔瓦式:
妇女蓄长发,挽发髻或辫发,旧时包青色长布帕,外沿饰海贝;着背襟式短上衣,衣领绣花,多以黑色布料为主,胸襟绣花纹或缀花边;系白布绣花腰带,上接飘带垂于后背,拴长方形下垂式短围腰,白底绣花或素白百褶裙,打白色裹腿,穿草鞋或布鞋。男子装束,头缠青色长布帕,外沿直径尺余,身着蓝色长衫,外套青色绣花段褂;系绣花腰带,侧垂长尺余绣花飘带;大脚口长裤,脚穿草鞋或布鞋。
以上十种装式是按照大范围老式传统服装而言,在某一些小范围内传统服装也有细小区别。
近年男子装束除布料、裤式和短褂花纹有所改变外,其余保持原有服饰式样。唯女饰改变稍多,头饰外沿上沿饰海贝,下沿镶接串珠,呈珠帘饰排列;衣式布料多用缎料,以蓝、浅蓝,深红、粉红、淡青为主,衣领镶花边或绣花,胸襟镶花边或绣花,围肩背饰以镶花或绣花配饰,绣花或花边镶接袖筒;下沿镶接串珠,绣花飘带,多为剑型;围腰沿边绣花呈包围式,中部绣花草型或盆景式花纹,长短与旧式相同,百褶裙下沿中断绣花纹或镶接花边,布绑腿缠至下段,外圈裹三段式绣花或镶接花边裹腿布,脚穿花鞋。个别地方稍有区别的装式。
四川苗族服饰虽然有十种款式,区别较大,但其穿着服装的搭配基本是相通的,都由头饰、头帕、上衣、托肩、袖套、腰带、围腰、飘带、裙子、绑腿、鞋袜等组成。只是在色泽做工及搭配上有较大区分。宜宾市兴文,珙县基本一致,与筠连老式服装有较大区分。泸州市的叙永、古蔺服饰特别,在国内少见有相同之处,与宜宾市有很大区别,又与攀枝花盐边、凉山木里等地相互之间也有较大的不同。
四川苗族服饰在继承传统优秀成分的同时,也与时俱进,现在很多地方已着手服饰改革,创制了一些新型苗族服装,受到苗族青年人的青睐和社会的认同,这些改进型服装当今在四川不少于数十种。筠连、珙县、兴文、木里等地已出现了以研究和开发苗族服饰的个体行业,他们制作的苗族女装色彩艳丽,花纹浓密,与传统服装大相径庭。
现在的年轻人己打破服装的地域界限,只要是苗族的女装,不分云南、贵州、湖北、湘西、重庆、广西,只要穿着好看,捡来就穿。男装更简便,一个褂褂套在上身就算数,形成“自由式女装”和“自由式男装”,使苗族服装百花齐放,难以统一,逐步走向多样。
版权所有: 千衣千寻 | Copyright 2009-2023 ©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证书号:渝ICP备14009588号-33